知乎要重新定义知识,用一间“不知道诊所”告诉你怎么玩
2017-11-16 11:42:5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今年,知乎似乎热衷于一次一次的举办线下快闪活动。9月与必胜客合作开了一家披萨店,与饿了么合作开了一家知食堂,最近又联合三里屯太古里开了一家不知道诊所。

作为线上平台,知乎今年一反常态的接连办了三次线下快闪活动。知乎在变,用大家看得到摸得着的方式。

重新定义“知识”

知乎今天是一个拥有1亿注册用户2600万日活的知识分享平台,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几乎没有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产品,尽管微博、今日头条们也在做着相同的事。

知乎就像一口水井,在原始积累阶段以人工的方式一桶一桶的打水,这是用户以问答形式积累知识片段的过程,当机器取代人工可以不间断供水时,知识片段也就融合成为数据池,可以提供连续的完整的知识图谱。

所以,现在的知乎就是在从问答社区向知识平台的过渡阶段。而在这个阶段,知乎正努力从两个方面开始改变:

1 线上的知识始终是数据,比较抽象,无法形成固有的程式化的印象。就像虽然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化学知识,但也要去实验室里实际操作一下才行。知乎的实验室就是“必胜客知乎主题店”、“知食堂”和“不知道诊所”,让用户或者非用户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获取知识。

2 知乎的问答工具属性发挥到最大值后,对于知识价值的挖掘就要逐渐从问答拓展到传播与科普,这是从意识形态层面的改变,有利于知乎突破自身的瓶颈。

这就是为何说知乎是在重新定义“知识”。作为问答工具,知乎前期积累了大量知识片段,这些片段逐渐汇聚成脉络,成为系统的知识图谱。现阶段的知乎,就在从问答工具到图谱传播的历史转折中。

事实上,线下快闪活动只是知乎的一个具体落地产品,这种意识形态的改变在更早时候就已经开始了。知乎逐渐在整体调性和面向受众上进行转变:从小众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探讨,到大众范围的分享和科普。

知识到了分享和科普阶段,就应该逐渐去掉小众的标签,要更加平易近人。知乎这一波快闪活动的作用,就是在为品牌形象做改变工作。

做线下快闪活动对知乎来说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;第一,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,在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有趣和多元;第二,拉近与用户的距离,弱化自己的疏离感;第三,线下与线上联动,就像新零售,数据与人流的结合,能够带动线上相关话题的再次讨论。

就像电商平台今天集体进驻线下一样,这个比互联网历史更悠久的场景仍有很多价值等待被挖掘,知乎今天率先举办了快闪活动,未来就会有更多的“知乎”发现更多的玩法。

知乎不止知乎

就像知乎“发现更大的世界”说的一样,知乎现在所做的事其实已经不止“知乎”了。

原来的知乎是怎样的?是专业的小众社区,是仅存于线上的问答平台。当用户因搜索问题走入知乎后,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会做什么?99%的人都会立即离开,根源处知识问答与搜索引擎是一样的,用完即走。

从百度、谷歌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发现,巨头们正在努力让用户不再“用完即走”。在搜索引擎之外加入更多具有粘性的东西,譬如信息流,以实现“未搜既得”。

在我看来,尝试知识场景化、分享与科普的知乎也是如此。快闪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品牌印象从工具问答升级为分享和科普,从而让用户被动搜索进阶为主动获取,甚至无需搜索,知识就会呈现在用户面前。

“不知道诊所”在做的事情,就是重新编排知识的排列方式,换一种近距离、场景式的方法呈现给用户。比如知乎邀请了张皓翔、李松蔚、邓柯、云天外、小爝、小红拖拉机等知名答主进行现场分享,以实现用体验式的场景,让知识摆脱教科书式的刻板印象。

互联网的内容逻辑始终离不开三个要素,生产者、媒介和受众。长久以来,这个链条的上下游是没有变化的,改变的只是中间的媒介,媒介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上下游的存在形式。

我们说知乎重新定义知识,其实不止是知乎,今天的互联网都在进行着类似的变革,搜索引擎在重新定义信息展现方式、电商平台在重新定义零售方式、社交软件在重新定义人际关系。

目前知乎平台上的话题数量已达到25万,产生问题1900万个,回答7100万个。作为媒介的知乎到了这个阶段,就要换一种方式展示知识的价值。

其实从诞生之日起,互联网就是以工具的属性存在。那些互联网上的内容原本就存于现实世界里,只是互联网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将它呈现给我们。知乎也是如此,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,从问答到分享,知乎也是在寻找一种更高效的方式,将知识分享和传播给用户。

今天我们看到了“不知道诊所”,那么明天我们还会看到什么呢?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